筝鸣时评丨观定力于利害时

你的位置:快3带人快速回本是真的吗 > 新闻动态 > 筝鸣时评丨观定力于利害时
筝鸣时评丨观定力于利害时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12:29    点击次数:90

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

《菜根谭》有言:“操存要有真宰,无真宰则遇事便倒,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?”意思是说,人要坚持操守就要有定力,如果没有定力,就会被外物所左右,怎么能成为担当重任的中流砥柱?

观定力于利害时,面对突如其来的急难险重,是起而行之、舍我其谁,还是坐困愁城、进退失据;面对所谓的“潜规则”,是人云亦云、随波逐流,还是坚持原则、以民为重。利害抉择可以折射理想信念、本领担当和为民情怀。清代郑板桥调任潍县县令,恰逢荒年,郑板桥打算开仓赈济,同僚担心上级怪罪,郑板桥毅然说道:“上有谴,我任之。”即发谷与民,活万余人。正如他的诗作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,郑板桥将百姓安危置于个人得失之上,成就了“七载春风在潍县”的卓越政声,让百姓怀念至今。

有定力者不惧个人利害得失,在急难险重面前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,越是艰险越向前。东汉名臣虞诩被任命为朝歌县令,当时朝歌乱事连年,众人唯恐避之不及。有人劝他不要去,虞诩回答:“志不求易,事不避难,这是我的本分。不遇盘根错节,如何识别利器?”虞诩到任后,不辱使命,平定叛乱,百姓得以安居。正所谓“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”,疾风可以识别劲草,亦能壮其根茎。利害抉择既是定力的“试金石”,亦是定力的“磨刀石”。人的定力就是在一次次考验的锤炼、一次次风浪的淘漉中成为“劲草真金”,收获最好的自己,成就事业的万千气象。

是非之辨见定力。有定力的人能够在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中,保持目光如炬、明察秋毫的鉴别力,对各种围猎和诱惑“识得破、忍得过”。唐朝天宝年间,杨国忠担任宰相,把持朝政、结党营私。张彖学识渊博,考上进士后,有人劝他以杨国忠当“靠山”。张彖说道:“你们把杨国忠当‘靠山’,在我看来他不过是‘冰山’,总有一天会化掉”,誓不同流合污。后来,安史之乱爆发,杨国忠及其亲信党羽也遭到清算。面对是非、黑白、得失、取舍、义利的衡量和选择,有定力的人往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,不会被混淆是非的“官场哲学”和“错误言论”所迷惑,能够察于未萌,防范“贿道一开,辗转滋甚”的风险;止于未发,避免“鱼之贪饵,必暴其鳞”的祸患。

有定力的人不仅严于律己,亦能严于齐家。东汉杨震为官清正,家眷也过得十分清贫,当时官宦商贾流行买田置地、兴办家业。许多朋友劝他为家里置办家产,杨震断然拒绝说:“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,以此遗之,不亦厚乎!”在杨震的影响下,杨氏后人以“清白吏”为荣,人才辈出、家风不辍。有定力的人“正气不息,邪气不侵”,不但自己可以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,也能言传身教,带动家人在利益诱惑面前警醒知止,成就一种向上向善的家庭氛围,让家人赓续传承、以廉为宝。

坚强的定力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提升修养修为、取得事业进步的“心学”,也是共产党人不断取得胜利、堪当“中流砥柱”的重要法宝。革命烈士夏明翰坚守共产主义理想,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,不为所动,写下“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。杀了夏明翰,还有后来人”的绝笔诗,慷慨就义;“百姓书记”王伯祥顶住外界的质疑和压力,敢为天下先,在寿光掀起一场改变农民命运的“绿色革命”;“时代楷模”黄文秀,毕业之际,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岗位,毅然选择回到家乡,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、奉献自我,用美好青春诠释初心使命……一代代共产党人不移其心、不改其志、不忘其本、不丢其魂,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、消除各种困惑,坚持正确立场、保持正确方向的能力,从胜利走向胜利。

“道虽迩,不行不至。”定力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,必须在严格党内生活和干事创业的锻炼中不断提升,在加强修养、严格自律中不断坚定。赶考路上难免会有陡坡和险滩,唯有越是艰险越增才干、越显担当、越展作为,方能将坚强的定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胜任力,交出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。